close

140627_共犯QA_049s.jpg  

時間:2014/06/27(五)19:30
地點:中山堂中正廳
主持人:台北電影節策展人郭敏容
出席:張榮吉(導演)、陳鴻元(監製)、演員:李烈、鄭開元、鄧育凱、巫建和、姚愛寗、溫貞菱、洪于晴
紀錄:鍾季恩/ 攝影:王玫心 

今年台北電影節的Q&A場次由開幕片《共犯》打頭陣,導演張榮吉及監製陳鴻元率領片中的演員李烈、鄭開元、鄧育凱、巫建和、姚愛、溫貞菱、洪于晴來到現場與各位影迷朋友互動交流!「謝謝大家今天來成為我們的共犯。」,放映前,導演的一句話,也在開場時,感染了觀眾對於影片的一股濃烈懸疑感與即將成為共犯一份子的緊張心情。 

映後,掌聲四起,導演張榮吉也在台前特別感謝了這部影片拍攝時曾經幫助過的所有人。而座談開始後,台北電影節策展人郭敏容與劇組們在對答間,也不自覺地產生許多笑料。

140627_共犯QA_004s.jpg   

Q:這部影片是先有劇本才找導演,而這部影片跟之前的影片類型有點不同,是不是也有在影片中加入自己的元素?
導演張榮吉:青少年題材很吸引我,用很多不同的類型的形式去包裝「朋友」的主題,是一個新的嘗試,在接到劇本之後,有試著想要讓故事呈現的更年輕一點,所以在美術、攝影、燈光,甚至網路語彙、溝通方式上,都希望有更多一些年輕的風氣。裡面的角色都是孤獨的,而孤獨都會找到出口,有時候是想通了或是自己理解了什麼事情,生命過程中都會有一些事情讓你成長,人都要找到自己的一個出口。

Q:想請問監製陳鴻元當初看到這個劇本,為何找了張榮吉導演來拍攝作品?
監製陳鴻元:在台北市的劇本徵選比賽時看到這個劇本,經過一年多的修改終於定版,腦袋中再思考要找誰好呢,意外之下看到導演張榮吉所拍攝的微電影,找到一個在台灣的年輕導演想要嘗試類型,所以就找到他。

Q:在各個高中海選的時候,有沒有先設定角色個性再去尋找演員,還是依演員的真實個性去影響你設定故事角色?
導演張榮吉:其實這樣的演員不好找,在台灣高中生年齡層的演員不多,自己希望樣貌就是高中生的樣子,所以就試著在各個學校找到這樣的人,也因這種類型的作品不好呈現,有很多是設定好的表演方式及目的性的演出,所以在不同的學校找了二十多個演員,一起上表演課,看到他們不同的特質,外加他們對於角色的企圖心,演員的企圖心很重要,看到潛力與企圖心這兩部份,最後挑選了這幾位演員。
監製陳鴻元:其實本來想找有表演經驗的人,但是要配合青少年角色的氣質,所以就找新演員來演出,我們不是真的找高中生去演高中生,而是找一群我們認為有潛力的新演員們來飾演角色,也展現我們的企圖心。

140627_共犯QA_026s.jpg 140627_共犯QA_009s.jpg   

問到與劇中演員們之間的互動,劇中飾演媽媽角色的李烈也分享了她答應演出的過程以及拍攝過程中發生的一些趣事,「第一場拍的戲是喪禮,但是我卻沒看過我女兒。」說完逗的現場都笑出聲來。「而當初會接這部影片,也不是因為導演張榮吉的說服,而是在之前導演的作品《逆光飛翔》中,一起合作的感覺是開心愉快的,也知道導演一直都非常努力,對電影有很大熱情的人,他來找你,又怎麼會拒絕呢。」 

台北電影節策展人郭敏容也趁機詢問在場新演員在演出時印象深刻的經驗,以及第一次看到影片成品的感想。

鄧育凱:有一場哭戲其實剛開始哭不太出來,表演指導老師黃彩儀跟張榮吉導演也花了一個下午,給我時間去讓我培養情緒,我剛剛坐在那裏看我自己也很感動,一半是感動我自己做到了,一半是有黃彩儀老師跟張榮吉導演,讓我有這個機會演得這麼好!(全場鼓掌大笑)。

鄭開元:導演很尊重我的每一個想法,我就是給他自然的反應,讓導演自己去評斷,如果他覺得我的表演OK就留下來。

姚愛寗:滿多場戲,我要去自己去想像角色的離開,身邊沒有人關心我,我要怎麼去揣摩這樣的感覺,這個部分滿難的,導演給我的幫助滿大的,有時候聽他說說話就覺得情緒到了、就可以了。

洪于晴:因為我在角色裡面是我哥哥死去,剛好學長又一直陪伴我,就把他當作是我的第二個家人,我自己本身也有一個哥哥,就把鄧育凱這個角色當成是我自己的哥哥來揣摩。
溫貞菱:我是一個唯一見過劇組所有人的一個角色(全場笑),其實原本設定是接近的,只是我要去思考,為什麼我會被整了然後又竟然去幫助他,我的角色是被動的 跟我原本的個性是相反的,角色是會去猶豫,到底要用什麼方式去幫助別人的。

巫建和:其實我本來是試鏡鄭開元的角色,之後我就說我想要試一點比較不一樣的,以前都是比較當下情緒的角色,導演就說要不要試試看比較特別的角色,導演也給我看了很多奇怪的片,然後我就變得怪怪的?(全場笑)

導演:我給他看了很多比較沒有這麼外放的表演方式,你心裡感覺到什麼,很多不彰顯內心的表演方式的影片。

140627_共犯QA_033s.jpg 140627_共犯QA_030s.jpg 140627_共犯QA_039s.jpg  

接著也由現場觀眾對《共犯》提出幾個問題與想法。

Q:核心概念是線性的還是非線性,最後的一個概念,那這個東西重要嗎?
監製陳鴻元:其實這還是一個三幕劇的架構,用快速的剪接把他帶過去,他不是一個線性敘事的東西,這樣的結構會不會讓觀眾混淆,但是導演用他的方式說出一個感覺。
導演張榮吉:當初劇本沒有這麼非線性,後來試著就把它打散,並試圖將打散的東西是順暢的。

Q:當初拿到劇本的時候 是否有讓你想到什麼去詮釋這個劇本?水景又想要傳達什麼樣的意念呢?
導演張榮吉:水的意象是劇本裡面沒有的,我覺得我青少年歲月很臭,每天流汗回家,濕濕黏黏的氣氛,是我自己對於青少年的記憶。水漫延的感覺為什麼要放在電影裏頭,就像片名《共犯》他可能不是表面性的,他們結夥成群,但可能漠視的其他人才是最大的共犯,有很多事情當你置之不理的時候,它會蔓延開來,也讓我想到這部片的開場與結束,就是要在下雨天的時候呈現。

Q:一場講手機的戱,在聲音處理上非常特別,在聲音上是不是有特別設計?
導演張榮吉:這部片的聲音設計確實花了很多心思,你想要讓別人感受一個氛圍,但是又不是完全用聲音表現。我們試了很多元素,有一幕三人背影搭配了閃黃燈的警訊感,慢慢的放大,從現場音效轉變成情緒的渲染,只為了企圖用另一種方式,作一個感染。其實在《逆光飛翔》中就想要嘗試這樣的呈現方式,我覺得所謂的影像,聲音的環節,導演也可以多著墨於聲音的表情。

Q:這部戲中 摳指甲跟輔導老師,這兩種聲音都讓人覺得很詭異很毛的感覺,是否在青少年心理層面上有沒有做研究或是功課?
導演張榮吉:我試著讓角色背景不是用一段情節去呈現,個性古怪常常被欺負的人,活得不是這麼有自信,對朋友關係焦慮,咬指甲的動作,設定都放在演員身上,有看到就有看到,沒看到還是會感受到那個不一樣,但是只是可能沒辦法清楚的講出來。我們有找心理輔導老師,從心理學的角色去看,給老師看劇本,讓他用專業的角度去看他們的角色背景、家庭背景會是怎麼樣。

另外一件事情,是溺水這件事情,悶到水裏頭,水裏塞住的時刻,留下來的是什麼,耳鳴聲,會無行中把這樣的感覺放在各個環節中,溺水是一個表面上的行為動作,但是也有可能形容是情緒上的一種感受。

監製陳鴻元也在問答的最後,詢問觀眾覺得劇中女學生的死,是意外死亡還是自殺死,現場觀眾投票所得到的答案,兩者票數是非常相近的,期待之後的場次,觀眾也會有不一樣的想法來和製作團隊們分享唷!

  現場直擊影片
 《共犯》影片介紹
 更多映後座談

140627_共犯QA_051s.jpg  

arrow
arrow

    2014台北電影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