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狂人叢林夢

6月16日
文|郭敏容 

坐對面的複姓同事突然抬頭說:「紀錄片影展原本也要邀《狂人叢林夢》耶。」

「原本?他們也有台灣首映的堅持嗎?」

「他們策展人要哭哭了,聽說他很喜歡那部片。」

當下我真是興喜若狂,倒不是因為搶片搶贏在傲嬌,而是發現原來不是只有我喜歡這部片。

今年電影節放了不少紀錄片,還有不少在記錄與劇情間遊走、我跟潮流,稱之為non-fiction的混種片。觀摩部分有《狂人叢林夢》、《尋秘街拍客》,「影人影事」有《無涯:杜琪峯的電影世界》、《我的老公是情色大師》,《關於影展,我想說的是…》也有一半的紀錄片血統;「看動物。看人」全部是紀錄片,「焦點影人:德尼柯特」則將non-fiction發展出各種可能性。

出於影展間的默契,台北電影節比較少選紀錄片,因為那是一門需要耕耘的專業。但這幾年跑影展,我總覺得越來越難繼續守著紀錄片與劇情片的分野。並不是我貪心要搶片,而是這兩個類型的定義已日漸模糊,non-fiction這個詞越來越常看到,但我還沒機會作太多研究,在這裡用上,充其量是在腦汁不足的狀態下,先跟風的用上。

《狂人叢林夢》是一部層次豐富的紀錄片,影片不只單純拍攝厭棄文明的Garrell在叢林中徒手建構龐大懾人的迷宮城堡,特別的是這部紀錄片使用了30多年前,Garrell與一位法國小孩自導自演的家族影像式《泰山》,他們拍攝了四集。Garell在裡頭演「泰山」,抵擋外界的攻擊與破壞。「泰山」是虛構角色,受攻擊是Garell的真實處境,但當他在影片中受攻擊,是演出抑或記錄? 

導演以旁白組織《泰山》系列家族影片、一位美國民俗藝術學者出於研究拍攝的影片,和這幾年自己投入拍攝的影片,從水與火、向上竄出的地景與往內挖掘的洞穴,來連接起始與結束,在驚人的故事及畫面外,不停刺激我的腦袋做各種連結與想像,再看一次,仍然充滿興奮。

在鹿特丹影展的時候,我一出戲院,急急忙忙寫信聯絡製片,製片給了我還在影展的導演聯絡方式,我又趕快把信轉給導演,一邊傳簡訊,終於在晚上十點半在會場遇到。這是還不滿30歲的導演第一部長片作品,也算是他的畢業作。當時我掩不住我對這部片的喜好與興奮,一直在想能怎麼生名目邀請他出席電影節,但其實電影節影人邀請預算通常很難涵蓋非競賽、非名導、非明星類的非亞洲影人。

對方有種新導演的生澀,但還是試著和邀片影展談判,他問:「不能參加競賽嗎?」

「我們國青競賽規定是劇情片。」 

我們沈默了一下,導演和他女友用西班牙文對談,再回頭說,「也許…這部片有些部分,也可以看作是有劇情的成分?」

在出賣了紀錄片影展策展人來推薦台北電影節影片後,我突然想到那晚與導演的對話,不知道他會怎麼反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2014台北電影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