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聞老師講述波蘭電影的過程  

主講人:金馬影展執行長 聞天祥
活動地點:誠品信義店6F視聽室(台北市松高路11)
時間:2014615 () 14:00-17:00
文字:鍾季恩 / 攝影紀錄:陳若薇(平面)、楊仕丞(錄影)    

台北電影節一系列活動,介紹主題城市波蘭-華沙的電影一路走來的發展演進史,而今天活動由導演Krzysztof Kieslowski的作品《情路長短調 A Short Film about Love》揭開序幕,邀請到金馬影展執行長聞天祥來和我們分享,波蘭電影由早期五零年代開始發展至今,哪些電影是你不可錯過的經典之作?而今天的主角《情路長短調 A Short Film about Love》,影片中到底暗藏了多少玄機呢?就接著讓聞老師帶著我們繼續看下去吧!

台北電影節策展人郭敏容介紹主講者,金馬影展執行長聞天祥入場

「好事多磨,2006年台北電影節主題城市大翻盤!?」
聞老師在講述的開始,也向在場觀眾公開了,他在最後一年擔任台北電影節策展人時所發生的小祕密。
「其實在2006年,台北電影節在提案階段時,主題城市就想要作華沙,不過在最後階段翻盤變成了加拿大的多倫多和蒙特婁。但是我們還是將加拿大這個很冷的國家,給弄得鬧轟轟的,我自己也非常有成就感。」 

06年正好適逢導演Krzysztof Kieslowski過世十周年紀念,而身為影迷的聞老師,在波蘭無法順利成為當年的主題城市時,心中除了失望,也有些遺憾。而今年台北電影節最終勇敢的,成功選擇華沙作為今年的主題城市,也算是一圓聞老師當時未完成的心願。
「其實台灣相較於波蘭電影的發展是非常落後的,波蘭五零年代就已經在國際影壇闖出名號,像是波蘭電影發展的先鋒,導演Andrzej Wajda的作品《灰燼與鑽石》,如何勇敢地碰觸到距離拍攝並不那麼遙遠的波蘭現代史,表達出青春與理想的永恆對抗,到了現今的太陽花世代,這部影片都依然不過時。」

電影《灰燼與鑽石》劇照

而六零年代初,導演Roman Polanski作品《水中刀》,影片跳脫了波蘭傳統,形成了不同於以往波蘭電影的風格,逐漸地在美國、法國建立起他的名聲,這同時也包含了他傑出的電影才華,慘烈的家庭悲劇,和讓他無法到美國親自領取奧斯卡獎座的性醜聞事件。他的同學《浴室春情》導演Jerzy Skolimowski,以及後來在波蘭道德焦慮電影占有一席之地的導演Krzysztof Zanussi都曾經來過臺灣,整個波蘭電影的風格延續與傳統,都一直很有火花,今年台北電影節也特別引介許多波蘭經典的電影在這次的片單裡頭。

「談到波蘭電影,Kieslowski對我有莫大的影響。」
「記得剛讀大學時,第一次看到《愛情影片》,非常震撼,一輩子都有幾次看電影被震懾到無法站立,這部影片就給了我這樣的奇妙感受。我一直印象很深刻,那時候在真善美看了這部電影,這個片在當年上映的片名是《愛情影片》,而不是《情路長短調》,跟另一部《殺人影片》相互對應,兩部影片的起源,都是從一個十小時的電視影片計畫而來的。」
聞老師也提到,當時正管理片廠的Krzysztof Kieslowski,起初因為擔心波蘭新進導演沒有表現的機會,才因此想到了這個計畫,而這個計畫,卻因《十誡》編劇Krzysztof Piesiewicz的提議,到最後演變成Kieslowski親自拍攝這個系列的作品。後來因為資金缺口的問題,也意外促使《殺人影片》與《愛情影片》這兩部作品,有了一長一短不同韻味的版本。

主講者聞天祥老師講述過程  

「有時候波蘭焦慮電影少了一些柔和的感受,而Kieslowski,則是把波蘭焦慮電影推到最高點的重要推手。」
註解:《情路長短調 A Short Film about Love》原始片名為《愛情影片》,但因後期發行商因素,將片名改為《情路長短調 A Short Film about Love》,訪談部份內容按照講者原始描述,在下述文章,都以《情路長短調 A Short Film about Love》統一稱呼此片。

「他們都不特別,都可能成為某一個故事中的主角。」
《情路長短調 A Short Film about Love》影片才開始,一面玻璃被打碎,男主角跑進商店偷了東西,是為了愛情,那是不是愛情也變成是一種罪惡呢?或許這就是藝術與現實的差別吧,影片中讓你看到愛情是不純潔的,而當你為愛付出時的不顧一切,是那麼感人,卻也那麼嚇人。愛情的背德性、道德複雜性,這些行為真的是十惡不赦的嗎?罪惡也可能是不竟然的罪惡,有時候只是因為某方面的純潔,並非只是非黑即白的選擇題,明明看到犯罪的行徑,卻又不得不同情他的處境。
「我不是上帝,我沒有辦法為全部的人類負責,但我至少可以救贖我故事中的角色。」或許我們也可以從這段話語當中,嗅到一些Kieslowski對於宿命的看法。

偷窺的元素,在導演希區考克的作品《後窗》也曾經出現,但在奇士勞斯基的眼中,發揮出了完全不一樣的特色。選擇了一個很特別的方式去呈現他的觀點,用一個愛人者的眼光去建構這部電影,長達2/3的篇幅,都是必須透過男主角由望遠鏡所看出的視野,才可以看見女主角的動作。而到影片的最後,房東利用望遠鏡去觀看的這個動作,呈現出對男孩的關切與保護,後來焦點逐漸地轉移,我們不再是從男主角的眼光去看女主角,而是從女主角的眼光去看,女主角開始做著男主角曾經做過的事情,我們似乎也在最後,看見女主角的可憐之處。
導演決定從這樣的角度去切入的同時,也看見了Kieslowski自己內心在道德上的呈現。

但若是觀眾們只看過《十誡》系列中的一誡,一定會覺得有些地方怪怪的,一幕女主角答應男主角的邀約,男主角興喜若狂地推著牛奶車旋轉的場景,這時鏡頭裡出現的一個神祕的男子,他到底是誰?是路人?又或者是導演想要傳達什麼樣的訊息呢?

觀眾認真聆聽講說內容  

聞老師也指出,在《情路長短調 A Short Film about Love》中,有兩個人物,是觀眾會覺得有些疑惑懷疑的,第一個男人,就是在上述場景中所提到的神秘男子,而這個男人貫穿了整個十誡,他象徵一個旁觀者的角色,當我們做出某個重大決定,可能是惡的時候,都會不自覺地注意旁觀者,而導演也故意讓同一個演員,在每一部十誡出現,去扮演窺視你的旁觀者,當男主角決定要追求女主角,或是要自殺的時候,在做出生命中重要決定時,都有可能會出現如同影片中出現的,會影響你的旁觀者。
而第二個角色,是在男主角送牛奶時,好心幫他開門的男人,這個男人其實是第九誡中的主角,一個性無能的男人鼓勵自己的老婆去找『小王』,但是自己內心卻不能接受,所以不斷地在心理糾結,而幫湯姆開門的那個當下,其實這個角色是要去自殺的,所以你非常難以想像,在剛剛很平和的畫面裡,你不會想像後面會發生什麼事,而這樣不同故事的主角穿插進故事裡,就彷彿這些事情都在一個社區裡發生,是如此真實,卻也如此虛幻。

而影片的過人之處也不僅止於劇情上,這部電影在光影的處理,顏色上的角色象徵,以及Kieslowski長期合作的配樂夥伴Zbigniew Preisner,這部電影當中的旋律很簡單,卻也很有意思,女主角以鋼琴作為代表,而男主角則是單調的吉他,前面視角以男主角出發,當配樂跟隨著男主角的心境出現,以吉他為首所揚起的主題旋律,簡單的幾個音,卻把愛情的苦澀表現無疑。而最後,女主角第一次走進了男主角的公寓,看到房間裡男主角的望遠鏡,這時主題曲又出現了,但是這次不再是以吉他為首,而是由象徵女主角的鋼琴為首,視野切換的同時,音樂也隨著劇情,作了最巧妙的角色置換。

圖為電影《雙面薇若妮卡》劇照
(這次台北電影節也播映了奇士勞斯基其他過去的作品,《電影狂》以及《雙面薇若妮卡》等作品。)

「那種生命中不斷累積的那份難堪與無奈,那些體貼跟細膩在影片中就出現了。」
男主角要如何去靠近女主角的難過,或許用剪刀搓自己的手,那樣的痛才能讓他更設身處地貼近她的感受。

而最後,聞老師也以一句導演蔡明亮的話作為結尾。

「界定一部經典的標準,只有時間。」
時間確實是評斷一部電影是不是經典最實際的標竿,隔了很久再次回味,依然好看就代表是經典,攝影機真的有靈魂,真的有那樣的視野與角度,一部電影能拍成這樣也真的就無憾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2014台北電影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