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4/07/13(日)11:00
地點:華山2
出席:導演 張永昌
主持人:徐祥育
紀錄:鍾季恩 / 攝影:陳若薇

台灣動畫的大躍進,在資源有限的狀況之下,導演張永昌憑藉著一股對於動畫片的熱情,而創作出了《夢見》,也創造了MIDA這樣在夢中一般的角色,也帶著觀眾一起作了個夢,讓我們一同夢見台灣動畫電影向未來前進的重要一步。

Q:當初為什麼想要製作這樣題材的動畫?而且還是以長片的型式製作。
導演張永昌:一直都想要創作長片,只是選擇大家印象比較獨特以動畫的方式呈現,《夢見》是由兩家動畫公司合作開發,文瀾資訊與肯特動畫共同創作,文瀾那邊其實之前十年前就寫了一部小說叫「清明夢」,這部電影就是那部小說改編成劇本,當初也是有討論要用什麼樣呈現方式,最後決定用動畫做呈現。前期從2011年年底,到201311月上映,至少三年的時間,從劇本到完成大概是三年多一些。

Q:做動畫的流程非常複雜,一路從前製、造型設計、建模等等,那在台灣目前動畫環境不那麼優渥,是不是和我們談一下目前台灣動畫界的狀況,以及製作《夢見》這部片所遇到的困難和一些難忘經驗和我們分享。
導演張永昌:台灣動畫環境越來越不好,從金馬影展的得獎相關來看,四十二屆有入圍,一直到五十屆動畫獎項從缺。華語片在動畫長片一直連入圍的機會都沒有,商業空間也一直被擠壓,專案或代工都維持不錯水準,但是自己創作空間機會卻很少。我自己去年《夢見》上映也做了很多宣傳,前期宣傳也做了很多,友詢問了大家印象中台灣動畫片,幾乎都是十六年前王小棣老師的《魔法阿嬤》,我們覺得很可惜,因為台灣還是有非常多優秀的動畫創作者。

台灣動畫短片創作能量非常豐沛,但回到商業市場,還是需要整個機制,需要的資源跟人才非常龐大,我們自己可以把自己動畫以及原創這塊市場重新再拉回來,而不是一直去看國外的,尤其是日本的動畫。這一塊我想在從小的文化養成上有很大的影響,如果一直是國外的東西,這樣的現象我非常擔心,身為創作者,還是希望能夠創作出屬於這塊土地的動畫。

Q:在製作《夢見》時,有刻意把台灣的地理、元素創作進去嗎?
導演張永昌:我們在這塊土地,當然還是希望加入這樣的元素,很多生活的小地方,像是中午趴在桌上睡覺,很多小細節透過影片,把一些這塊土地的文化意涵也放進這部片,是我們自己創作的,當然還是希望能夠放入更多台灣自己的元素。

 

【影迷Q&A時間】

Q:可不可以請導演介紹團隊組合,音樂、片尾以及關於幕後花絮的部分。
導演張永昌:台灣十多年來要完成動畫長片已經非常困難,尤其是原創,人才大量外移,中間有很大斷層。這部片很棒的部分是整合了兩個世代的人才,2D手繪的部分是請老繪師,台灣有非常輝煌的代工時期,但是現在都轉移到中國、東南亞市場,所以這次也很高興請到他們一起合作。3D動畫的部分是請到新一代的動畫師來合作,透過這樣的作品,把兩個世代作一個整合跟經驗傳承的累積,期待把這個圈子都集合在一起。

我們有出《夢見》的漫畫,裡面的人物設定都是找台灣優秀的漫畫家來製作的,包括音樂的部分,我們裡面有六首歌曲,這六首歌曲是透過金牌大風的製作,花了三年的時間,從一百多首遊戲音樂裡挑選出適合的,包括電影配樂的部分,找了溫子捷老師。台灣動畫電影已經沉寂非常久了,要拍就要拍到一個標準,假如這部片能占到六十分,能夠讓台灣喜歡看動畫的觀眾,一下子就要讓你進電影院看可能有點困難,至少回頭看到這部片,會看到台灣動畫電影是有一定水準的,可是我們的資源真的有限,可能沒辦法一下子做到像日本、美國這樣完整,但是我們很有誠意的想要把一個故事說完,整合完整的團隊,也包括這一次的聲優部分,也都花了很多時間,都是希望讓《夢見》站到一定的標準,當初本來期待能夠成為台灣動畫的《海角七號》算是失敗了,但是還是希望後面能夠有更多的動畫電影,後續像是很多台灣自製的動畫電影也要登場了,易智言導演也有一部動畫片正在製作中,每一部片它的品質、故事、內容,都可以越來越往上走的話,那我們新的一代就不會一直說只有《魔法阿嬤》這部動畫作品了。希望後續大家還記得有一部叫《夢見》在2013年上映過這樣子,謝謝。(全場掌聲)

Q:所有的音樂都是MIDA唱的嗎?MIDA是配音員的聲音嗎?小說、動畫、電影三種結合之間有沒有什麼不一樣的發想?
導演張永昌:就是MIDA唱的!我會這樣回答是因為想要創造動畫次文化的虛擬偶像,台灣甚至中國都沒有,想要創作一個華人的動畫偶像,也創造一個樂團賦予她生命,演唱者就是MIDA,或許到我掛了都還是MIDA。(全場笑)或許MIDA可能這次沒有成功,也希望後續屬於動漫文化在台灣,在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

其實小說的部分比較強調MIDA之前的故事,原來在小說的時候就是一個十六歲的女生,現實生活擁有一個樂團,有點像前傳,因為車禍產生了夢療的能力,透過夢療解決了很多問題,這個就是小說的部分。電影的部分就作了比較多的調整。漫畫的部分因為其實是有和一位漫畫的企畫做合作,漫畫結尾就比較開放式,開放給漫畫家一起來做討論,重新撰寫漫畫的故事,漫畫可能跟原來的小說、電影有點跳脫,漫畫主要是在說樂團的故事,那這三個都還是勾勒在一起。

其實台灣的動漫文化長年受日本、美國影響,所以創作空間比較小,又沒有成功案例,投入資源很有限,大部分都是創作者自己很熱血,不斷往火坑裡跳。因為自己從小就看這些東西,包括我兩個女兒現在也在看,看到她們現在在看老皮(美國動畫《探險活寶》狗兒台譯名稱)我就很憂心,為什麼我們自己沒有辦法有自己很好的作品,我兩個女兒也在看宮崎駿、細田守的作品,《夢見》應該是她們看最多的一部作品,沒有強迫(全場笑)。那我滿希望我們可以有更多動畫創作者,我們真的有很多很好的人才,她們需要資源需要更好的機會,嘗試商業的長片創作,我們才可以有更多的機會欣賞到自己土生的創作作品。

Q:配音與畫面、畫面有些脫鉤,有沒有其他問題是導演覺得未來可以再做發展的?動畫短片創作都滿豐沛的,除了資金問題,還有什麼因素讓它沒有辦法發展成長片?
導演張永昌:這兩個問題都是在動畫的作畫端,為什麼沒辦法達到一個更好的水準,這個部份我們都很清楚,坦白說這些都還是回到錢身上,回到現實面,舉例來說美國好萊塢、迪士尼作一部3D動畫,製作費用是一億兩千萬美金起跳,常舉一個例子,《功夫熊貓》前製期到中國場地勘察花了六百萬美金,什麼都還沒幹,然後日本落在三千到四千萬美金左右,一些比較我們覺得知名,覺得很好的動畫,《夢見》如果換算美金大概兩百萬美金,這些其實完全反應到你所擁有的製作資源,怎麼樣在有限的資源時間,把故事說完,說到我們進電影院看,覺得還OK.

其實台灣有非常棒的人才和技術,國家實驗研究院也有進來參與技術面,假如國家能夠開放更多資源,有更多的策略,投資者、文化創投不會聽到動畫片就覺得很遙遠的話,我們就可以把更多人才找進來,水準就會不斷拉高,我們現在擁有說故事的能力,也擁有人才,但是就是沒有辦法通通join進來。

短片來說,少部分是學生作品,少部分是真的公司願意投入的,如果換算投入成本,通常都是十分鐘左右,其實投入成本已經很驚人了,所以可以把質感作到最好,如果以長片的經濟規模,就真的不太一樣。

聲優的部分真的要幫他們說點話,這次男主角的部分,是找配了非常多日本、好萊塢的動畫片,都是指定的配音,李勇導演,《霍爾的移動城堡》霍爾就是他的聲音,《玩具總動員》第一集的伍迪也是他。我們有很好的聲優演員,但是我們聽習慣美國、日本的原始發音,聽到中文配音,都很難進入情境,是因為我們的作品太少了,不是他們不夠好,是我們的問題,當我們有足夠的動畫作品,他們就不用一天到晚去配韓劇,或是一些奇奇怪怪的東西,他們的進步或是觀眾願意接受的程度就會更高。

如果《夢見》可以是開始,把整個市場讓大家看到,回到政府策略面,願意有文化這方面的政策,或許台灣動畫片就可以往前邁一大步。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夢見 張永昌 動畫
    全站熱搜

    2014台北電影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