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40629_實習男QA_041s.jpg  

時間:2014/06/29(日)15:50
地點:中山堂
主持人:策展人郭敏容
出席:李容承 導演
文字:陳虹伶 / 攝影:王玫心

今年唯一入選台北電影節的韓國電影《實習男生存法則》,由導演李容承講述韓國職場新人必經的工作血淚史,讓在場的台灣觀眾也心有戚戚焉。映後座談一開始,導演驚訝地說,沒想到這麼多人來看這部電影,我覺得非常感動。」接著,便緩緩道出同樣辛酸難耐的電影創作歷程。

Q:這部電影是導演的畢業作品,不過對於職場狀態的描述非常好,不曉得導演的創作背景為何呢?是在什麼樣的機緣生出這樣的故事?是朋友的故事嗎?還是自己也有同樣的經驗?
A:我大學畢業後其實工作過兩年,之後才進研究所開始做電影,我的經驗和主角的經驗並不太一樣,但我有將當時的心得放進這部電影裡。

Q:這部片描述的是亞洲的職場環境,不曉得在國際影展放映時,亞洲的觀眾跟非亞洲的觀眾,有沒有給導演不同的觀後迴響?
A:在亞洲的公司裡面,同僚就好像家人,有家庭的概念在。在歐美的話則是對於這種非正職的員工,有很多類似的電影作品。在韓國放映的時候,我最常聽到觀眾說,這就像在講他們自己的故事,這部片也反映出韓國的職場文化和社會問題。

Q:在攝影的時候,導演選擇蠻多類似手持的攝影風格,這是預先設計的,還是有預算上的限制?
A:我從以前拍短片時就習慣這樣的拍攝方式,特別是因為這本來也是低預算的電影,從低預算的電影環境跟整個製作環境上來看,其實手持是我覺得最習慣、最好做的一個方式。

Q:導演如何選擇演員和指導演員,比如在餐廳那場戲,大家感覺用非常真實的樣子,把彼此之間的怨懟吐露出來,他們是劇場演員還是職業演員嗎?
A:其實那些演員都沒有上過班,他們都是在韓國獨立電影界比較活耀的演員,我就是按照劇中角色跟演員們的行程表,來決定要選哪一個演員。劇中有些場景跟內容是一開始劇本裡沒有的,演員在很多過程之中,是把自己當成實際上的角色,我讓演員自己去發揮很多內容,特別是在職場跟其他人相處的方式。

Q:電影最後十分鐘的地震防災演習,是刻意安排的結局嗎?還是想影射工作職場上,很多人遇到問題都會選擇躲起來、不想承擔責任?
A:我想要表現的是,不管是主角也好或其他所有在戲裡的人也好,動搖的感覺,用大自然實際在動搖來比喻角色在動搖,我把它們連結在一起。其實像在韓國公家機關常常舉辦這樣的演習,比如說地震或火災演習,所以我就是把主角放進一個實際上職場上會發生的情況,來形容他目前心理的動搖。

另外我想在那種環境之中,讓大家特別去注意主角跟那些正職員工臉上的表情,在最後一場戲中,主角變成是在觀察正職員工的反應。因為劇中特別是宋恩惠出現之後,主角變成是大家注意的對象,他的一舉一動都被大家很仔細的觀察著,但在劇末他已經經過大風大浪,一切都已經看透的他,反過來開始看這些正職員工。

在組織社會裡面,在上層的人通常被賦予了可以評價下層人的權利,他們總是在觀察和評價下面人的一舉一動,可是其實下面的人也同時在看上面的人怎麼樣,其實下面的人對上面的人也是一直在做評價跟觀察的。所以最後一場戲時,變成是浩贊在看這些人,特別是在他猶豫到底要不要接受這份工作、在動搖的時候,一邊在動搖、一邊在觀察這些人的一個反應。

重點在於主角這個角色,其實他這個人物在十分鐘之內要做出決定,那在之前,他第一次接受提案時,人家是給他一個禮拜的時間。我在工作時得到的感覺是,人都是用時間在判斷一個人,就是給你一個限制的時間。而這個角色現在他有十分鐘的時間要觀察所有狀況,他要做出這個選擇,所以最後就是在講他的動搖。其實很多人都像這個主角一樣,只是在不同的形態、不同的狀況,常常會有這樣子的煩惱或是動搖。

140629_實習男QA_009s.jpg 140629_實習男QA_010s.jpg    

Q:在餐廳那場打鬥戲後,主角在家裡休息了兩天,他在出門的時候和母親有些對話,知道父親要去當警衛,弟弟的狀況則不是很明顯,導演為何將家庭的這條線結束在這裡?
A:我家裡平常就是這個樣子,通常我前一天晚上喝醉酒,隔天起來家裡就會出現這樣的對話,就會久違地問一下爸爸狀況怎麼樣、弟弟狀況怎麼樣,接著就回房間。

Q:父親在詐領保險金的橋段,不曉得導演是否參考過Arthur Miller的《推銷員之死》?
A:這也是我家發生的事情,我是按照我家裡的情況做背景,只是說劇中爸爸的狀況是我媽媽曾經發生過的事,然後哥哥和弟弟的角色是互換的。以前是我妹妹在上班,然後跟我講說不要放棄夢想,這也是為什麼我心裡可以很舒服地做電影。(全場大笑)但我妹現在過得很好,她在保險公司做審查員,也很會賺錢!(全場又大笑)

Q:這部片是導演的畢業作品,想請問導演對於一開始掌握長片,覺得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麼?以及學習到些什麼?
A:我認為要忍耐的事情變很多,然後其實在準備這部電影的過程之中,時候不是很足夠,這部片只有十五天的拍攝時間,然後預算是五千萬(大約台幣不到兩百萬),因此過程中我被迫要放棄很多東西。所以我覺得在中間你就是要學會忍受很多事情,還有就是要確定知道什麼東西是你一定要守住的。其實在拍這部電影的時候,雖然短片也會這樣,但在做長片時我會去想說,觀眾看完這部片後會出現什麼樣子的問題。

因為我只有十五個工作片拍這部片,其中有三場戲是各花了一天,就是警察局的那一場、聚餐吃日本料理的那一場,還有最後地震那一場,這三場我各花了一個工作天拍,其他都在十二個工作天內完成,所以中間有很多我覺得非常可惜的部份。因為有太多的東西要在十二個工作天之內完成,現在再看這部電影又會再想到我當初要忍受的那些事情,然後覺得哪邊很可惜的東西,又重新浮現在我腦袋裡。(全場大笑)所以要忍受很多事情的這個部份,是我覺得拍長片和拍短片最大的差異。
  現場直擊影片
 《實習男生存法則》影片介紹
 更多映後座談

140629_實習男QA_054s.jpg  

arrow
arrow

    2014台北電影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